第六百三十一章 如果我生于战国,我起码能掌握七门语言(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中国人社交是焦点习惯,直接冲瞄准的目标聊,目标周围的人就自动忽略了。

美国人倒是会先随口介绍下身旁的朋友,然后接着聊,焦点比较散,能把社交范围的相关者都兜进来。

就跟美国路上与陌生人擦肩而过的时候,习惯挤眉弄眼的笑着打个招呼一样,然后该干嘛干嘛。

要是中国人一打招呼,对方肯定就定住了,这肯定找我有事啊,不然干嘛跟我打招呼?没事跟我傻乐,这不神经病么?

这似乎就是美欧的沙龙文化,或者说酒吧文化,酒吧一坐,冷餐会端个酒杯,就能跟谁都聊几句,混个脸熟。

乔治.克鲁尼的一个好人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可以在一个多人的社交场合中,把相关人全部拉入话题之中,不让任何人处于被忽视的位置。

一个大咖跟乔治打趣:“你《地心引力》演的就像个狗屎。”

乔治.克鲁尼在这个时候,就会利用话题,不知不觉的把最被忽视的小咖拉进来:“杰克,皮特对我的诋毁,你作为我的辩护律师,有什么要说的么?”

一句话,就能把点对点,做成一个三角互动。

这就是社交与演讲的艺术。

接球不回传,而是打向身旁的人,把更多的人带入游戏中,不让人感到被冷落。

国内同样不缺社交人才,一个局有一个这样的人,就会气氛热烈,人人都会被裹进来,对这样的人心生好感,印象深刻。

有的人是天赋,有的人是后天悟性,刻意练出来的。人缘与政治形象一样,可以量化。

社交与演讲技术同样可以练就,不是学人怎么说话,不是学老外乱比划,以为可以加强什么。

社交同样是一种架构,就是接球不回传,打向被冷落的小可怜,小可怜就会对你心生好感。

焦点与社交习惯的不同,谈不上谁好,一个封闭一个开放。

封闭的不见得真喜欢封闭,不少渴望跟老外好啊油,爱慕饭,俺的油。

开放的不见得喜欢开放,很多渴望隐私,向往封闭,公私分明,不少都有社交恐惧症。

在国内吃饭的时候,服务员与老板来打个招呼,聊几句闲的,客人不会感觉突兀,就如国航空姐见舱里坐着个明星,提出茄子请求,合个影很正常。

但是在美国,侍应生打扰客人用餐,聊几句闲的,很可能会被辞退。空姐也是这样,一个茄子请求,明星当时笑吟吟的答应,一转头马上投诉,空姐很可能就会被解雇掉。

一旦产生利益关系,公私就分明起来了,美国人当场对你笑,不耽误转头弄死你。

可荣克与马祥都不是香蕉,骨子里就是中国人习惯。聊开了,马祥才笑呵呵的跟凯瑟琳正式打了个招呼,却是以荣克为主体发问的:“这是?”

“我女儿,凯蒂。”

荣克同样不是以凯瑟琳为主体介绍,而是以自身为主体延伸,“今年高…唔?”

说着,疑惑的问对面的凯瑟琳,“你上几年级?”

凯瑟琳翻了翻白眼,冲荣克比划了个剪刀手,又拿着冰淇淋勺子对马祥挥了挥,用中文道:“嗨,马先生,我是荣欣。”

“唔?”

马祥闻声一愣,与凯蒂笑着打了个招呼,又一脸疑惑的盯着荣克,“您女儿都这么大了?”

“长得快,没办法!”

荣克撇了撇嘴,一摊手,“家里还一更小的呢,我的女儿遍天下啊。”

“找对中文老师很重要。”

凯瑟琳一脸忧伤,“如果遇到一个把‘古德猫宁,提气儿’,翻译成‘早,爸’的蹩脚中文老师,你就会不知不觉矮一辈。”

“我觉得我是一个优秀的中文老师,能把七个音节减少到两个!”

荣克不同意,“你的中文之所以可以突飞猛进,与你有一个好老师是分不开的,你要珍惜。”

“音节少就是好?那我不如学猫语了。”

凯瑟琳没好气的回了一句,伸出小爪对荣克虚抓了一下,“喵~!”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