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新时代 第44章 双赢 (求月票!)(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站在窗边听着窗外的吼声,有些心神不定的叶庆波擦去腮边的眼泪,和广场上以及总理私邸前无数静坐请愿的民众一样,叶庆波同样不愿意看到总理不再连任,总理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支柱,而总理竟然要在任期结束后退出,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就在叶庆波有些心神不定的坐在床边,犹豫着是不是应该和那些民众一样,偿试着用请愿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时,突然他像发疯一样猛的跳了起来。

“发财了!发财了!”

作为一个三流出版商叶庆波,突然意识到一个天大的机遇,准确的来说是发达之机,就摆在自己的眼前,原本来西北寻求投资的叶庆波跑道桌边,拿起笔用宾馆提供的信纸,立即给自己的合伙人写信,叶庆波庆幸自己发现了一个还未被人注意的市场。

“立扬君,见信面……经验告诉我,书籍,也就是内容能够引起老百姓的好奇心,印数很大,而且又发行得当的50分至80分一本的书,将成为我们出版社发展的根源,如果我们能搞到以其勇气和能力、爱国主义精神和辉煌业绩赢得中国国民爱戴和敬仰的人物事绩,并冠以有趣的卷首插页,毫无疑问,销售量一定非常大,绝大多数国人为了得到能满足他们癖好的任何东西都会毫不犹豫的花上不到一块钱,让咱们给他们一些他们花了钱就应该得到的东西吧!”

信写到这叶庆波感觉自己的呼吸几乎变得有些急促,以至于拿着笔的右手都变得有些颤抖,曾经一手漂亮的楷书变得有些歪歪扭扭的。

“……如果我们写一本关于总理的书,比如用《真正公民的美德》命名,依弟之拙见,这本书构思绝妙、并穿插着轶事,内容生动活泼,就一定能迎得国内民众的喜爱!怎么样,我们是不是应该现在就着手写这本书,然后把这本书印出来,再订做用总理的照片作为扉页,在照片下写着,尊敬的共和中国第一公民司马华之阁下,这个伟大的共和国的守护神,你可以放心的离开,我们自由的中国国民会沿着您开创的道路走下去……注意这本书我们应该用16开纸印刷,价格定在1元以内,到时他一定能卖得像烟酒一样快,甚至可能每个家庭的书柜上都会摆上一本这样的书,这样做我们能赚到一大毛钱,而且会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名声,当然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印刷两个扉页的版权,另一个以做备用,可以在照片下写着:尊敬的共和中国总理司马华之阁下,这个伟大的共和国的守护神,我们自由的中国国民会继续在您领导下朝着美好的未来走去……”

写完长达十五页的长信后,叶庆波只觉右手有些酸痛,但内心却激动无比,如果说半小时前,叶庆波还在为总理可能的去职感到可惜而伤感,那么现在,叶庆波则不断的在内心祈祷着总理一定要履行他的诺言。

总理去职后,这本书能卖出多少本?

至少能买1000万本!去掉印刷成本、版权费等等以及支付总理个人的费用,叶庆波相信自己至少可以挣到200万元!

但是如果总理继续连任的话,或许到时只能卖100万本,但……总比像过去一样只能卖几万本书要好上太多!

为了让合伙人尽快收到自己的信,在把信装进信封之后,叶庆波特意花了1块钱办理了航空快件,航空快件明天下午就能到达上海,时间紧迫,容不得一丝怠慢。

程立扬收到叶庆波的来信之后,先是一愣,再是一怒,然后又是一惊,接着又能是一喜。正如叶庆波意识到这个绝妙的“发财”之机时一样,尽管内心充满着道德上的指责,但谁不可否认金钱的诱惑是足够强大的,在内心挣扎了一夜之后,程立扬动笔写了回信。

“……你知道的,总理去职之后,将会有数以千百万计的人渴望读到他的生平事迹,我们要提前做好这个准备,距离总理任期还有五个半月至六个月,我们必须要在五个月内做好一切准备,从现在起收集总理的轶事,我们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我们要一起去写他的历史,十分详尽的历史……我们将追随他的足迹,从早年开始,在国外游学开始,再到后来创建西北通用机械公司以及西北公司,再到卫国战争,以至他登上总理的宝座,成为四万万六千万国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我需要强调一点,他的成长和得以升华到如此高度,取决于他崇高的品德:一是儒学和传统的信条的崇拜,二是高度的爱国主义与无私精神,三是宽宏大量,能容人所不所容之事,四是勤奋而谦逊,五是自我节制和冷静,六是公正、正直而坚信正义等等,我们可以用尽世间一切华丽而美好的词语去形容他。这样,我们应该把他高尚的品德奉为我们年青人的效仿的楷模了,有比他更为合适的楷模吗?显然是没有的,至少在我所知道的历史中是没有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都穿插在饶有风趣和引人入胜和故事中……”

在程立扬看来,这件事是可以做的,即可以令自己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有社会效益……所有人都希望了解他们的总理,这是一件好事,可以去宣传总理的榜样和美德,让人记住这个为国家付出自己全部的伟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可以从此中获得好报——钱!

良知和贪婪就这么在两个人的心中漫延着,这种绝妙的结合促成了两人合作收集资料,以书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人物传记,一部为在世之人书写的史书。

正像叶庆波推测的那样,国内的民众渴望读到有关这个他们心目中民族英雄的可读性很强的故事或者说传记,自从司马宣布将在任职到来后,退出政坛开始,报纸上到处可以看到报界对“中国国第一位依靠内心道德力量,自觉放弃了手中的权力的爱国者”的赞扬,无数的关于司马的奇闻轶事以及他人的回忆充斥在报端,甚至还有一些仅仅依靠作者的在总理过去无意透露的少时生活的基础上,描述总理的“少年和海外游历”时期的经历,但在人们看来,这些报道大都是失败的,并不是的他们所渴望看到的。

而对于埋头书写“前所未有之史书”的叶庆波和程立扬二人而言,这些报道却令他们可以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扩张文字,利用别人的错误来完善自己的小说。在写书的过程中,两人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写一部小说,写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赢得“子孙后代敬慕的眼光”,这本书即不是青少年读物,也不是非小说类读物,而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吹捧小说,只是为了吹捧一个人,而这恰恰是国民所需要的。

共和6年12月15日,当外界在为总理的即将离去而感到婉惜而不舍时,在上海的一家印刷场内,一本传记已经开始进行最后的校排工作,印刷的数量是50万册,当印刷厂全力以赴完成这个定单时,远在数千公里外的总理办公室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坐在总理面前的叶庆波只觉得的背后不停的冒着冷汗,自己写这本书时根本就没有征得传记主人公——总理本人的许可,而现在自己甚至倾家荡产的去开印这本书,在求见总理之前,叶庆波曾把印好的样书赠送给上海、江苏的议会以及政府的高官,他们对这本书非常看好,甚至书籍还未出版,一些官员和各党派的精英们就已经向自己表示购买的意向。

“这本书中描述的正是中国青年的真正楷模,正是总理本人的最真实写照!”

在他们的称赞声中,自己才能得到了宝贵的引荐信,得已求见总理。可在见到总理之后,叶庆波才后悔自己的莽撞,或许自己不应该写这本书,难道那些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没想到这个机会吗?显然他们想到了,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写而已。而自己竟然像个傻子一样,跳到了这池混水之中。

“公民的美德——真正的爱国者!”

望着书本封面上自己的铜版画像书名,司马抬眼看了一下面前浑身不停颤抖的作家或者说出版商,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给自己写传记,为活人立传是中国的传统忌讳。但据说这本书写的非常不错,甚至于在西北也流传着一部关于总理的传记即将发行,内容非常具有可读性。

“时至今日,无数西方人都不愿意相信司马是一个中国人,“什么?他是带辫子的野蛮人吗?”他们笑了笑然后接着说,“是的,他是一个中国人不假,但不要忘记他是在欧洲接受的教育,在欧洲成长,这么伟大的人不可能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接受教育!”

这么伟大的人不可能出生在中国!……或许这正是他之所以出生在这里的最好原因!时势造英雄!或许离开了这片土地,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世间第一伟人。伟大的事物总是在伟大的环境中产生,这是千百年来恒古不变自然法则!

除了在中国,我们还能在什么地方找到天下第一伟人司马呢?亚洲是世界上最古老大陆,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他曾创造了这个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经济,在中华文明的面前,其它任何文明都将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业绩注定产生在中国!

他生于西元1887年1月31日的上海苏州河畔……”

刚一翻看第一页的序文时,司马只觉得的浑身上下起了一阵鸡皮疙瘩,这……这就是那本大家都叫好的书,书中仅只是开头的这种吹捧,让司马感这不是在说自己,而是……

司马的脑中浮现出曾经看过的络小说中,对于主人公的描述,或许这是一部玄幻小说的开头。想到这司马抬眼看了一下面前的叶庆波,暗自猜想着他在写这本书是是不是在身边放着痰盂,以供自己书写时呕吐之需,如此这般的奉诚他是怎么写出来的。

但出于礼貌,司马还是耐着心强压着浑身的鸡皮疙瘩看着这本书,但仅看了一章,突然间司马想狠狠的亲两口这个叶立波,原因无他,一直以来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共和四年之前,自己的一片空白,而在这本书中,叶立波却非常完美的把这片空白给填满了,他用借来的、剽窃的或编造的无数种事件填补了自己的人生空白,而且就这些事情而言,又是几乎不可能加以反驳的。

在这本书中自己的祖父变成捻军将领,但他却同其它将领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是为反抗异族的奴役而战,战败后为了逃避满清的追捕,携妻儿逃到上海,后来又逃至国外,才算过了几年安定的日子。

而少年时的自己因为父母经商等诸多的原因,一直生活的颠沛流离之中,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南非、美国、澳大利亚到处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这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有大半人生空白的原因,甚至于他还在书中完美的解释了自己的金钱来源,南非金矿因技术问题无法提炼黄金,造成股票大跌几如废纸时,父亲在此时进行了投资,在金矿利用氰化物提取黄金技术取得突破后,使得父亲一跃成为巨富,而这些金钱则是自己回国并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