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甲与第二次东亚战争(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一个发生在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坑~

机甲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人们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时候,人类重新使用了冷兵器时代结束之后就被抛弃的“盔甲”。但这种“盔甲”却是一种全新的材料。它的强度比钛合金要高,而重量却只相当于硬化塑料。

穿戴着这种“盔甲”的士兵以及警察,可以无视持枪匪徒的远距离射击,因此实战能力变得极其强悍。

在第二次东亚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研制出了一种新式武器。卓越地纳米技术使得这种武器可以手持连续发射穿甲弹,而将后坐力减少到人类双手可以接受的程度。

于是这种昂贵的武器淘汰了冲锋枪,被大量装配于前线士兵的身上。于是常规的新式盔甲在这种武器面前变得形同虚设,就连装甲车在面对这种武器的时候,也会有巨大的损毁率。

由于这种穿甲冲锋枪体积小,易携带,因此只能以单兵的方式进行对抗。所以共和国军队选择在机甲上配备威力更为强大的重型穿甲武器,来对敌方的重型兵器进行有效杀伤。

这种重型穿甲枪被固定在新式盔甲的右臂前端,确保它巨大的后坐力可以被盔甲的整体结构所缓冲、分解。

面对着单兵杀伤力的加强,传统的坦克开始加厚装甲,直至其装甲的重量和体积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法忍受的程度。

在第二次东亚战争的中期,坦克已经发展为体积比一个看球场还要略大的庞然大物。

但这样的武器在提高了防御能力时,牺牲的是它的机动能力。同时由于它的体积巨大,因而成为了单兵火炮系统绝好的标靶。

因此在第二次东亚战争后的后期,这种巨大的坦克基本已经退出战场,坦克车重新恢复了以前的形态--因为此时,已经有了威力更为巨大的人形兵器出现。

机甲的理念是在战争中期被提出的。

面对体积变大、装甲加厚则要牺牲机动性这一矛盾,共和国的“机甲”试制工作开始提上日程。

机甲的基础早已有之,在许多矿场里,人们就是使用一种用六根操作杆的、具有双腿双手的大家伙来进行挖掘搬运。

只是这种人形机械的动作缓慢,无法适应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改良。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