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自己有几斤几两,长生道人最清楚不过了,要说行医看病,炼制丹药,他倒是不怕,可那也要看对象是谁。

当朝皇帝,一国之君,大唐天子,长生道人听到天草四郎居然对他说,是去为李承乾诊病的时候,整个身子都不禁颤抖起来。

在出家为道之前,他不过是个游医,虽然有些本事,可是距离杏林高手,可还差的远了,为皇帝诊病,治好了还则罢了,要是万一有什么差池的话,那可就是掉脑袋的买卖了。

天草四郎见长生道人不说话,冷笑一声道:“怎么?道长不愿意!?”

长生道人忙道:“这个~~~~~~~这个~~~~~~贫道才疏学浅,医术不jing,圣上乃是真龙天子,贫道如何赶在圣上面前卖弄,田大人!贫道~~~~~~贫道告辞了!”

长生道人说着一拱手,转身就要逃走,却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近藤勇,山田魁两人给挡住了去路。

天草四郎起身,绕到了长生道人的面前,冷笑道:“道长!本官还是奉劝你一句,这趟活计,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这可是皇后娘娘的懿旨,你若是胆敢违抗,可就是抗旨不尊的罪名,到时候本官就将你扭送刑部!”

长生道人闻言,“噗通”一声,跪倒在了天草四郎的面前,哀求道:“田大人!贫道~~~~~贫道实实的不敢啊!圣上乃是真龙天子,万一出了差错的话,贫道一定xing命不保,还望田大人开恩,放过贫道!”

此刻长生道人浑身上下抖的跟筛糠一样,脸上更是鼻涕眼泪一起流,哪里还有半点儿此前仙风道骨的模样。

天草四郎心中鄙视,脸上却满是和颜悦se,伸手将长生道人搀扶了起来,道:“道长何出此言,道长的本事,本官一清二楚,特别是那炼丹之术,更是福及万民,不然的话,皇后娘娘如何会降下懿旨,让本官礼请道长来此,本官知道长是不想沾染凡俗中事,可是这次本官在皇后娘娘面前保举道长,道长要是不去的话,就是本官都要受到牵累啊!”

长生道人闻言,心中也是苦笑连连,要是当真有本事能治得好李承乾的话,他还能不去,到时候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怎么都好过他装神弄鬼,炼丹卖符的好,可问题是,他是真的没有把握,连宫廷御医都没有办法治好李承乾,他又有什么办法。

不过长生道人也知道,自己不去是不行了,他要是不去的话,天草四郎都饶不了他,现在也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万盼着他得的那本古籍当中记载的炼丹之术当真玄妙非常,能医得好李承乾的病。

“既然如此,贫道答应就是!”

天草四郎闻言,心中顿时一阵冷笑,长生道人在想些什么,已经全都写在脸上了,无非就是进献丹药,而这个也正是他所期望的。

天草四郎不单单对中国的历史熟悉,对中国历史上衍生出来的那些偏门也是一样的熟悉,就拿这炼丹来说,那些方士将其说的神神秘秘,好想当真是传自神仙的手段,其实说白了,不过就是通过烹炼药物,形成丹药,通过丹药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传统的仙丹属于这一类。

那些方士与其说是修道者,倒不如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化学家,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实就是炼丹术的副产品。

而唐代也正是炼丹术的鼎盛时期,炼丹术的原料分为金木水火土几大类。金是指各种重金属,比如水银、金、银等贵重金属,木是指各种植物和中药材,水一般要用无根之水,火必需采用特定的木材,土是指各种矿物。

当然炼丹术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一些有效的中药丹就是道士们最开始炼制的,但是更多的还是有毒的丹药。这些丹药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刺激人的活力,但是长期服用就会由于重金属中毒而死。明朝的疑案之一红丸案,据说就是由于景泰皇帝服用道家炼制的丹药红丸致死,正所谓yu求长生,反致速死。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从秦始皇派出了五百童男童女往东海求取长生不老仙药以来,不少历朝历代帝王便把这项事业列入了朝廷的攻关计划,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大唐的皇帝自然也不例外,在历史上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五位皇帝为了研究长生不老的方法,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历史上最著名的无疑就是唐太宗,太宗皇帝一生戎马,身体强健,在盛年即位之后,励jing图治,从善如流,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和贤惠的长孙皇后ri子过的也是有滋有味。这时候的他,对求仙问道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是比较反感,还曾经嘲笑过秦皇汉武晚年追求长生不老的行为。

但是到了他统治后期,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太宗皇帝也渐渐的迷上了炼丹延命之术,特别是贞观十九年时他亲征高句丽的时候不幸受了箭伤,导致自己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大吃特吃起道教丹药来,希望借此延长寿命。

结果公元649年,太宗皇帝在吃完最后一粒由水银、硫磺、砒霜等物质炼成的长生药后,终因慢xing中毒不治身亡,享年仅仅50岁。

虽然有了血的教训,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太宗皇帝后世子孙一个个前仆后继,为求长生之办法费尽了jing力。

唐宪宗晚年因服丹药致使脾气喜怒无常,左右侍侯的人动辄得咎,于是被心怀怨恨的宦官杀死。

唐穆宗、唐武宗都在三十几岁的年龄因服药导致元气大耗而亡,号称“小太宗”的晚唐最后一位英名君主唐宣宗也吃药吃的背上烂了一个大洞而死,至此大唐的灭亡时间也成了指ri可待的问题。

在古代,人们认为金、水银等重金属不易腐烂变质,假如人体吸收了它们的jing华,那肯定可以得道成仙,而权位愈高,**愈大的人,就越想长生不老。

于是大唐王朝的皇帝们怀着这个美好的愿望,不惜以身涉险,大量吞服未经临床试验的药物,并最终个个因重金属中毒而英年早逝。

在大唐一代服药死亡的五个皇帝中,除了唐穆宗是个昏君外,其他的几个都是英明有为的杰出帝王,但是最终他们都未能战胜自己的权力yu,在追求永生的过程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几粒小小的丹药,实际上起到了加速大唐的腐朽和灭亡的作用,而几位短命的皇帝们服丹药去世起到的唯一好处,就是唐朝以后的统治者们再也不敢轻易吃这种毒xing极大的金属化合物了。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在如今这个被变更了的历史当中,太宗皇di du是个明君,一般人都会这么认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连天草四郎这个仇唐小战士也不得不承认,但是明君的为人也不过比普通人高明一点而已。

太宗皇帝登基之初怀着美好的梦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想博得一个美好的名气,于是有了贞观之治,什么路不拾遗啊,夜不闭户啊,真是到处一片美好和谐的景象,老百姓经历了连年的战争,终于可以安心喘口气了,于是人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朝廷的政策歌功颂德,把明君美的飘飘然起来。

于是历史上最能对自己不遗余力进行夸奖的皇帝出现了,今天对自己夸奖一番,明天对自己夸奖一番,好在老百姓是些文盲,不理会皇帝的叨叨,该干嘛还干嘛,但朝廷的大臣就有点受不了了,烦人嘛,于是魏征这个直肠子老头第一个站出来跟皇帝说要虚心,要居安思危,要体贴民间疾苦,总而言之,你这个皇帝比起以前的明君还差的远,先把国家大事办好了再吹。

太宗皇帝被魏征一顶,倒是很会就坡下驴,又是对魏征加官进爵,又是结为亲家,为自己博得个能纳谏的美名。

但皇帝的权威还是要的,历史上魏征死后不久,立马被扣上结党的帽子,皇帝又亲自下令拓平自己给魏征写的墓碑。完全忘了魏征刚死时自己还把他比喻成镜子,这下好了,魏征的碑到真可以当镜子照了。当然在如今的历史当中,魏征的身后事显然要美好了很多。

皇位稳固以后,太宗皇帝自己也觉得对兄弟的死有点说不过去,再怎么说,兄长李建成是他亲手she死的,兄弟李元吉的老婆是被他包养了的,亲生老爸是被他自己给逼下台的,这些事要是被堂堂正正的记录下来,那未免有损明君的形象啊,不过皇帝就是皇帝,可以堂而皇之的不要脸,把史官叫来说要看看当朝的记录,史官估计没有料到皇帝的爱好这么广泛,对历史还这么有兴趣,但自己写的东西要是让皇帝看了估计得到下面去报到了,于是连忙加了几个月的班,把太宗皇帝大大的夸奖了一番,肯定了他即位的合法xing,合理xing,公平xing,反正李建成死都死了,还怕他从地下爬出来喊冤不成。

于是李世民比前代的皇帝们多了一个看历史记录的爱好。大唐的历史对太宗皇帝真是不遗余力的追捧,这跟他的爱好不无关系,看来,爱好不仅能影响本人,还能影响历史。

可是历史上的太宗皇帝在做了十几年的皇帝后,感到空虚了,空虚之后就得找点乐子玩玩,但当皇帝的什么乐子找不到,美女,宫殿,骏马要嘛有嘛,真是人间的东西没有找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既然人间满足不了皇帝,那就去天上找找,但天上不是随便去的,要想去只有一条路,得道成仙,要想成仙就的吃丹药啊,于是太宗抱着成仙的理想,每天好几斤的大吃水银和重金属的化合物,加速向天堂跑去。于是英姿飒爽的太宗成了60前的一代。要是不想成仙的话。说不定太宗还能活到90后。

太宗皇帝戎马一生,体格强健,但是只活了五十三岁,而武则天却活了八十七岁,比太宗皇帝多活了三十四岁,试想一下,假如历史上的太宗皇帝多活三十四年,就是武则天时期了,武则天就是有十个胆子也不敢当皇帝。

太宗皇帝之所以早死,就是因为丹药,如今的历史虽然已经改变,但是太宗之所以早早的便驾崩,还是因为丹药。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皇帝得了中风的疾病,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半年后病体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继续边治边养,就会逐渐康复的,就连杜睿为太宗诊治过后,也认可了御医的说法。

可是,此时的太宗皇帝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加上杜睿的反复进谏,太宗皇帝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就听了杜睿的进谏,但是他不吃中国的丹药,吃上了外国,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

这时候太宗皇帝体格还是可以了,还去参加了一个祈祷风调雨顺的仪式,还大赦天下,是步行去的,可见他的体格还是可以的。

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太宗皇帝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皇帝。

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他这番鬼话还真就打动了太宗皇帝,不顾杜睿等大臣的强烈反对,给这个印度和尚安排住进了豪华的馆驿,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着,生活不亚于帝王。这家伙见太宗皇帝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太宗皇帝信以为真,立刻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诸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不惜一切牺牲,只要能采办到印度和尚药方中的药,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来。

一年之后,药配制好了,太宗皇帝非常高兴,毫不迟疑地将药全吃了下去,结果七窍流血。

也幸亏杜睿在一旁,立刻拿着鸡蛋清洗胃,总算是暂时保证了太宗皇帝的xing命,要不然的话,估计太宗皇帝当时就有可能急xing重金属中毒而死,那个印度和尚也就出名了,因为他的化学不错,险些一天就毒死了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不过最终杜睿还是没能挽救太宗皇帝的xing命,最终这位千古一帝的生命定格在了五十三岁,步了秦皇汉武后尘,想长生不老,却事与愿违。

印度僧人用丹药毒死了年仅五十三岁的太宗皇帝,自然是要杀人偿命,可是他的一条烂命换来的科学成果确实,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太宗皇帝的壮年而亡。

太宗皇帝成了印度阿三的试验品,不过长生不老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李承乾也是一样禁受不住,果然当他听天草四郎举荐了一位得道高人,尽显仙丹的消息之后,这些时rijing神隐隐健旺起来的李承乾心中也不禁喜不自胜。

承庆殿内,李承乾支撑着jing神端坐着,汝南公主三女站在一侧,武京娘则站在另一个,下面是天草四郎和长生道人垂手而立。

李承乾看着长生道人那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心中也不禁暗暗点头,道:“仙长学自那家道派!?”

长生道人此时也是豁出去了,强打jing神道:“启禀圣上,贫道学自终南山,李道长门下!”

长生道人所说的李道长,就是鼎鼎有名的李淳风,唐初曾任太史令,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jing通天文、历法、数学、yin阳学等。

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

李播“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这些,对李淳风一生的学术取向,无疑有一定的影响。《旧唐书》本传说李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yin阳之学”。

早在贞观初年,李淳风在大唐就崭露头角了,而起因就是由于他的天文学造诣。唐初行用的历法是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这部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风对之做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太宗派人考察,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历法编撰是专门之学,一般学者很难问津,而李淳风对《戊寅元历》提出修订意见时才二十多岁,这自然要引起人们注意。他也因此得到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学家的生涯。

《旧唐书?李淳风传》载:李淳风,隋仁寿二年生于岐州雍,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yin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太宗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后高祖李渊称帝封太宗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后辞官为道。

先前杜睿进行宗教改革,极力打压佛门,将道门立为正统,李淳风便成了道派的祖师,隐居终南山,于是天下为道者皆以李淳风的弟子自称。

李淳风最有名的就是留给后世的《推.背.图》藏头诗,就连一向不信鬼神的杜睿,都不禁为之侧目,惊叹不已,其中道尽了华夏气数,以后世人看来,无一不中。

特别是太宗贞观七年五月十九ri,李淳风与太宗的一番对答,更是让杜睿这个重生者都感佩良多。

太宗问于李淳风曰:“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丧我国家,以及我朝之后登极者何人,得传者何代?卿为朕历历言之。”

对曰:“yu知将来,当观以往;得贤者治,失贤者丧;此万世不易之道也。”

太宗曰:“朕所问者非此之谓也。yu卿以术数之学,推我朝得享几许年,至何人乱我国家,何人亡我国家,何人得我国家,以及代代相传,朕yu预知之耳”。

淳风曰:“此乃天机,臣不敢泄。”

太宗曰:“言出卿口,入朕之耳,惟卿与朕言之,他人者不能知之耳。卿试言之。”

淳风曰:“臣不敢泄。”

太宗曰:“卿若不言,亦不强试,随朕入禁宫。”于是淳风侍太宗登高楼。

太宗曰:“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卿可为朕言之。”

淳风曰:“乱我朝之天下者,即在君侧,三十年后杀唐之子孙殆尽。主自不知耳。”

太宗曰:“此人是文是武,卿为朕明言之,朕即杀之以除国患。”

淳风曰:“此乃天意,岂人力所能为耶?此人在二旬之上,今若杀之,天必祸我国家,再生少年,唐室子孙益危矣。”

太宗曰:“天意既定,试约言其人。”

淳风曰:“其为人也,止戈不离身,两目长在空,实如斯也。”

太宗曰:“乱我国家,何人能平之。”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