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当初太宗皇帝驾崩之前,杜睿和褚遂良共领托孤之重,如今仅仅过去了十年的时间,这样的角色在此落在了杜睿的头上。

如果可以的话,杜睿并不想拥有这等在旁人看来万份荣耀的托孤之恩,做这个顾命大臣,因为纵观历史,但凡是坐上了这个位子的,大多都不会有好下场。

“顾命大臣”一般是由先皇亲自挑选的老成持重、才德超卓的大臣,以辅佐继位的小皇帝。顾命大臣代替皇帝执掌朝政,在朝中权高势大、说一不二,甚而能决定皇帝的废立。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光与风险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透过顾命大臣的表面风光,不难看到,这其实是个险活儿,甚至是个玩命的活儿。

顾命一词来自《尚书?顾命》篇。《尚书?周书》是一篇周初重要文献,记载周成王病重召见几位大臣,顾命他们辅佐其儿子康王嗣位。

顾命大臣,是皇帝死后,继承皇位的皇帝年幼不足以听政,故在先皇临死前,托付给心腹大臣来辅佐下一位皇帝。因皇帝年幼若仅托付于一人,又恐其扰乱朝纲,为所欲为。一般都有多个顾命大臣来辅佐,借以相互监督。

按照周礼,年幼的皇帝在18岁前是不可直接理政的,后宫女人在理论上也是被排除在政权范围内的,这时需要有几位成年男性来处理政务,人选一般是由前朝皇帝生前指定,取得权利上的合法性,职责是理政,当然名誉上是帮助年幼皇帝理政,等到皇帝18岁后就要还政,又称为归政。

在君主世袭的社会下,国君早逝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可从来没有国君愿意将自己的天下传给外人,而是义无反顾的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无论这小孩有多小。

看看东汉的情况吧,从汉明帝刘庄以后,就没有那个即位的君主是成年的了,甚至是刚出生才一个月就稀里糊涂的登上了别人追求一世都还没有得到的龙椅,于是东汉十个未成年的皇帝拱手让大汉的江山送给了外戚和宦官双极修灵全文阅读。

为避免这种情况,君王往往在弥留之际设下所谓的顾命大臣来辅政。在君王理想条件下,由可信任的大臣来处理朝政、教导幼君,远比外戚要可靠的多,更别说是为人不齿的宦官了,原因有很多。

首先,大臣是有能力的,这点无需赘言;其次,大臣是自己亲手选定的,往往世受皇恩,而现在正是他们报答的时候;再者,辅政大臣不像外戚,有后宫的支持,也不像宦官整日与君主相处,以至监视。

有如是三点,辅政大臣的人选不难确定,举几个有名的例子即可以说明了:周成王的周公,刘裕的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顺治的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额必隆,等等。

可是凡是往往事与愿违,辅政大臣真的可以做到君王的设想吗?

答案是否定的。

受命辅政,辅臣可谓大权独揽,难免趾高气昂。于是,他们很容易使幼主不满、群臣忌恨,自己的处境便显得岌岌可危。

试想一下,像周公这样的圣人,都曾经遭到过弹劾、诬陷,他人可以避免吗?

更可怕的是如果辅臣有自立为君的野心,那岂不是得到的就是一场政变?

譬如曹魏之顾命大臣司马懿扶植自己的两个儿子,攫取了最高权力,改朝换代。

像康熙时的鳌拜这样专政的也就没有了好下场了,鳌拜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老死狱中。

刘宋的四大辅臣情况稍复杂些,他们是忠臣,但他们废了刘裕托付给他们的少帝,改立文帝,他们绝不会是奸臣,否则他们改立的会是一个年级更小的皇帝,而不是仅比少帝小一岁的文帝。

按理说文帝应该感激四大辅臣的恩德,然而文帝看到更多的是四人的权倾朝野,皇帝说废就废,说立就立,自己稍有不当,有朝一日,也会被废。

于是四辅臣在政变中三人被杀,最后的檀道济也是枉死,可悲可叹!

辅臣的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难以调和。忠心的辅臣兢兢业业,严厉要求教导幼主,也就在幼主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张居正忙活半生,得到的是死后凄惨的结局,历史上的长孙无忌、褚遂良也是大忠臣啊,可高宗为了武则天这个新宠,也就顾不上那些老臣的命运了。

更可悲的是咸丰皇帝的八大顾命大臣,没享受几天好日子就给野心勃勃的慈禧和鬼子六给收拾了。

想必那些辅臣在先皇临终时接受顾命大臣的任命之时,一定会痛哭流涕、跪在那里齐声喊着:“臣等定当肝脑涂地、万死不辞”,可他们喊着这句话的时候可曾想到了日后真的身首异处、被杀万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位称得上是顾命大臣的就是被后世无限称颂的圣人周公了,周公旦,周文王之四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周公从小就孝敬父母,诚实忠厚,多才多艺,聪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和他的哥哥姬发常在他的左右,帮助处理政务。

周武王继位后,周公成为武王的助手。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这时候,周公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当,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

武王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姬旦,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姬旦涕泣不止,不肯接受。周武王于是把年幼的儿子姬诵和军国大事托付了周公;“我子即你子,希望你辅佐他治理天下。”

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年幼的成王需要在周公的背负下接受诸候和大臣的朝见勇闯天涯。

然而受封在东方监视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意。按照兄弟间排行,管叔行三,周公排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论是继位,还是摄政,管叔都比周公有优先权。所以管叔不服。蔡叔虽然行五,但他的态度支持管叔。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想谋害成王,篡夺他的王位。

灭商后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动商朝旧势力的代表、封于豳的武庚禄父一同起来反对周公,发动叛乱。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周公临危不乱。

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

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举行东征。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

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而不是逃到其子秉政的鲁国。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

作为顾命大臣,就连周公这样的贤德之人都不免要被流言攻击,不过好在作为顾命大臣这一派系的开展鼻祖,周公最终得了善终,而且他的后辈儿孙也并没有因为他的缘故,受到伤害,但是后来者,可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了。

汉武帝驾崩前也为他的游子刘弗陵留下了阵容强大的顾命团队,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

首席顾命大臣霍光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之弟。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享受光禄大夫待遇,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在跟随汉武帝时期,他谨慎小心,受到汉武帝的极大信任。霍光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顾命大臣。

金日磾,匈奴人,是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在河西的匈奴休屠、昆邪二王及部属四万余人降汉,后休屠王被杀,年仅十四岁的金日磾及其家人沦为官奴,被送到黄门署养马,得到汉武帝赏识。

汉武帝因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赐其姓为金,后升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由于金日磾孝敬母亲,做事小心谨慎,从不越轨行事,深受武帝信任,成为皇帝的亲近侍臣。金日磾两子,武帝很喜爱,时常留在身边嬉戏,由于长子放.荡不羁,和宫女嬉戏,被日磾亲手所杀,武帝对日磾敬重有加。

上官桀,少为羽林期门郎。上官桀起初因为力大而得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未央厩令。汉武帝有一次身体不适,等痊愈后,发现马匹大多瘦弱,于是汉武帝大怒说:“厩令认为我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吗!”便要将上官桀下狱。

上官桀叩头说:“我听说皇上圣体欠安,日夜担心,实在没心思照料马啊。”话未说完,已流下眼泪。汉武帝于是认为上官桀关心自己,因此与他亲近起来,任命他为侍中,逐渐升到太仆。以左将军受遣诏辅政。

桑弘羊,历史上著名的理财专家,十三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

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终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扬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贴身妖孽最新章节。以御史大夫受遗诏辅政。

田千秋,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汉武末年,太子刘据被江充诬陷败亡之后,他上书武帝替太子鸣怨道:“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顶多是挨顿鞭子的小罪罢了;天子的儿子有了过错误杀了人,又算的了什么呢?”

他上书的时候,太子案已经过了一段日子,武帝已经很明白当初是太子由于惶恐不能自保才捕杀江充的,在看了他的上书后马上召见了他。见田千秋身长八尺有余,容貌伟岸奕丽,就更高兴了,道:“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的,却惟独你能向我阐明太子的心迹,这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让你来教导我,你该做我的辅政大臣。”

于是田千秋以百官之首丞相之尊受遗诏,却排在末尾,在官职次于自己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之下。

武帝在甘泉宫让人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并赐给奉车都尉霍光,于是左右大臣知晓武帝预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

后元二年春,武帝在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拜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汉武帝临死前传位给他的小儿子刘弗陵,刘弗陵才八岁,汉武帝指派霍光和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辅佐刘弗陵,掌权的是霍光。

霍光辅政以来,首先和同时辅政的上官桀、桑弘羊以及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早年,霍光和上官桀为亲家。霍光有时休息日不在宫内时,上官桀就替光处理政务。霍光的女儿是上官桀之子上官安的妻子,其女五岁时,上官安想通过霍光送女儿入宫被拒,最后通过汉昭帝姐姐长公主的门客丁外人联系上长公主才成功。其女封为婕妤、后封皇后。上官桀父子感激长公主,想替她为其宠人丁外人求封侯、光禄大夫等,均被霍光拒绝,由此,长公主及上官桀父子对霍光日益不满。

早在武帝时期,上官桀已位列九卿,父子均为将军,地位高于霍光,如今皇后又是上官安的亲女儿,而霍光只是皇后的外祖父,却反而把持朝政,因此上官安父子与霍光争权。

而燕王刘旦,则因长于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使国家富强起来,功劳莫与之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遂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与燕王刘旦勾结起来。

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按照上官桀的计划,要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

昭帝始元六年,上官桀、燕王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

当然某犯小集团的计划失败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后自杀身亡。这场由上官桀发动的政变最后被霍光粉碎了。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此后,不但霍光权倾朝野,其儿子、女婿、弟弟也纷纷担任要职,霍氏势力达到高峰。

昭帝死,宣帝继位,宣帝深知霍光家族在朝中的势力尊盛日久,内不能善,所以在其继位之初,当霍光表示归政时,宣帝谦让不受。霍光遂继续把持朝政,群臣凡事先请示霍光,然后再向宣帝报告。霍光每次入朝拜见时,宣帝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表面上却作出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的姿态。即便如此,仍无可避免地与霍氏家族发生了冲突。

霍光夫人意欲将其小女立为皇后,以进一步控制皇帝。群臣阿附霍光,也建议宣帝纳霍女为后。宣帝不忘旧义,坚持立许氏为皇后,这便引起了霍氏家族的不满。

而霍光的夫人为让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做皇后,竟然找机会谋害了许皇后前妻有毒。霍光随即对宣帝施加压力,将其女立为皇后。宣帝对许后之死虽然心怀疑虑,但迫于形势,对霍皇后也只好作出宠爱的样子。

地节二年,霍光去世,宣帝开始亲政。有人向宣帝上书,说霍光**擅权,主弱臣强,现在其子孙用事,愈发骄恣,长此下去,恐危宗庙,建议宣帝采取措施。

为削夺霍氏权力,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亲自处理朝政,五日一听事,并下令凡吏民奏事不通过尚书,直接向皇帝报告。其次,封太子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许广汉的两个弟弟,一封为博望侯,一封为乐成侯;又令与霍氏有隙的御史大夫魏相给事中。最后,将迁霍禹为大司马,无印绶,罢其右将军屯兵官署,其他霍氏亲族也被调离实权位置。霍氏家族诸将从前统领的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全部改由宣帝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统领。

霍氏不甘心权势被削,遂密谋借机杀平恩侯许广汉和丞相等人,再以太后名义下诏废掉宣帝而立霍禹。地节四年,阴谋败露,霍云、霍山自杀,霍禹等人皆腰斩、弃市,霍皇后被废处昭台宫,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

霍光治家不严、教子无方,真是人生一大败笔。也许他日夜为国操劳,无暇兼及;然他未禀国政之时,为什么不管教、约束?终酿灭族大祸,如地下有知,当作何想?

霍光执掌朝政近20年,功远大于过。因他执政期间曾行皇帝废立之事,并能保持臣节,故后世大臣欲行废立,皆曰:缘霍光之故事,由是名震历代。

在其后比较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期顾命大臣了,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恪,曹魏的司马懿。

曹操的孙子曹叡托孤于司马懿,可称之为最煽情的托孤,如果说托孤是演场戏给旁人看,曹睿和司马懿的这个段子绝对够让他们二人荣获三国百年最佳演技奖。

曹睿这个人,如果论能力,其实是在他老爸曹丕之上的,象司马懿这样的人物,在他手下也服服贴贴,魏国上下,自然都紧密团结在第三代核心的周围,让以诸葛亮为首的内外颠覆分子无机可乘,胜利地捍卫了魏武开创的伟大的革命事业。但可惜的就是曹睿太短命。诸葛亮死,他以为自己可以高枕,生活开始奢侈放纵,脾气也长了,连贤惠的原配老婆也给杀了。不想才36岁却忽然接到了阎王爷的调令,要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曹家才三代,本族里竟然连个看摊的人都找不到了,选来选去选了个曹爽,可里里外外谁都知道那小子不是那块料啊。

所以,曹睿只好对司马懿动之以情了:“朕惟恐不得见卿;今日得见,死无恨矣”。

司马懿什么人物,自然能把这个对手戏演得珠联璧合“臣在途中,闻陛下圣体不安,恨不肋生两翼,飞至阙下”,多么得体呀,但不知为什么,仲达在说接下来的一句的时候,思想有点走神了,“今日得睹龙颜,臣之幸也”,显得太平淡,没能进一步煽上去,反尔有点显冷了。

不过好在曹睿也顾不了这些了,自己时间不多了,赶紧切入正题,先提了诸葛亮这个榜样“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然后对曹芳一句“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把剧情的走势再次推高。

接着,小配角曹芳真情演绎,老子曹睿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芳抱懿颈不放。睿曰:“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