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白无常(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uxianliu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遂州孤城被围困三百多天,夏鲁奇粮尽兵绝,遂州终被西川将李仁罕攻陷,夏鲁奇自刎而死,时年四十九岁。李嗣源闻听噩耗,恸哭不已,厚赐其家,赠太师、齐国公。

夏鲁奇为人忠义,爱民惜兵。当他从河阳移镇许州之时,孟州之民感其恩德,竟然有数万百姓扶老携幼地将道路拦住,有些百姓跪在他的马前,也有些百姓卧在他家眷的车轮前,苦苦挽留,致使他在孟州整整呆了五天,无法离开。当时,百姓们还推举了一些年老德高的长者前往洛阳,恳请皇上将夏鲁奇留在河阳,李嗣源当时感动得热泪直流,令冯道、赵凤好说歹说,才将长者们劝回。然后又遣中使亲往孟州对百姓抚慰劝说,夏鲁奇方才离开孟州。夏鲁奇自杀的噩耗传到河阳后,河阳百姓如丧考妣,人人垂泪,并兴建了许多祠堂,供奉夏鲁奇。

李嗣源为报夏鲁奇之仇,命石敬瑭无论如何也要进入两川。石敬瑭无奈,只得再次率军进攻剑州,将大军屯兵于北山之上。孟知祥命李仁罕枭下夏鲁奇首级,遣人高举着向朝廷军示威。此时,夏鲁奇的两个儿子也在军中,一见其父首级,皆哀哭不止,一再请求石敬瑭准许他们出战,夺回父亲的首级。石敬瑭道:“孟知祥乃是长者,必会礼葬你父亲,这不比身首异处要强吗?”

次日,孟知祥果然将夏鲁奇收葬,礼数甚为周全。

石敬瑭几次与赵廷隐相战,皆不利,只好率军再次退回剑门。

凤翔节度使朱弘昭因依附安重诲,才连得大镇。安重诲路过凤翔时,朱弘昭亲自出城迎接,拜倒在安重诲马前,接到府衙居住,还将他请到寝室,让妻子、儿女参拜,礼节极为恭谨。安重诲大为满意,密对朱弘昭道:“我几次三番被小人构陷,差一点就让他们得逞了,幸亏主上明察,这才保住了我的宗族。”说罢,已是声泪俱下。

安重诲万没想到,他一离开凤翔,朱弘昭即上表奏道:“重诲对朝廷满腹怨望,一再口出恶言,臣担心,一旦重诲到达行营,必会褫夺石敬瑭的兵权,大事将难以预料,陛下千万不可让他进入行营。”接着,他又遣人送书信于石敬瑭,言道:“重诲举措孟浪,若至军前,朱某担心将士必会疑忌惊骇,不战自溃,石公应设法阻止他进入军中。”

石敬瑭大惧,当即上表朝廷,奏道:“重诲若来军中,恐怕军情会有变化,请陛下尽快召其回京。”

不久,武德使孟汉琼自关西回京,也称安重诲的种种过恶。孟汉琼本为赵王王镕的家奴,李嗣源为镇州节度使时,将其召在府中。后见王淑妃备受宠爱,便极力奉承结交,因而深得王淑妃的信重,渐升为武德使。

李嗣源见朱弘昭、石敬瑭、孟汉琼皆指责安重诲,心中对安重诲终于生了疑心,忙颁下诏书召安重诲即刻回京。安重诲行至三泉,便接到了诏命,他心知一定是有了变故,当即返头回京。路过凤翔时,朱弘昭这一次却像换了个人似的,竟然紧闭城门,不准他入城。安重诲心想,“小人见风转舵,看来自己真的不妙了!”连忙马不停蹄地向洛阳赶去……

石敬瑭在剑门又坚持了一个月,真正是进退维谷,他心想:遂州、阆州已经失陷,粮运又跟不上,大军即便能前进,也意义不大了。与其在剑门干耗着,不如干脆退军,遂下令“烧营北归”。

赵廷隐当即遣人送书于孟知祥,向他禀告朝廷军“烧营北归”的好消息。孟知祥看罢赵廷隐书信,心中狂喜不已,但脸上却故布愁云,对身边的赵季良诈言道:“前线不利,朝廷军正在缓慢推进,这该如何是好?”

赵季良道:“主公不必担心,朝廷军到不了绵州,就必会北归。”

孟知祥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赵季良道:“我逸彼劳,彼悬军千里,粮草已尽,能不北归吗?”

孟知祥哈哈大笑,这才将赵廷隐的书信递给赵季良……

自此,孟知祥将赵季良视为智者,遇事首先与其商议,俨然若军师一般。

两川兵见石敬瑭退兵,便趁机发兵追击,追至利州,昭武节度使李彦琦弃城而走,两川兵趁机又占据了利州,孟知祥当即以赵廷隐为昭武留后。赵廷隐正要与孟知祥告别,突有军探来报:“东川节度使董公前来劳军!”

赵廷隐密对孟知祥道:“赵某观董璋久矣!此人颧高颌窄,恩寡诈多,可以同忧,不可以共乐,他日必为主公之大患。主公可趁此机会其除掉,如此,两川一体,主公即可纵横于天下。”

孟知祥道:“赵公所言极是!不过,此时两川结盟,董公尚无背义之举,孟某岂可先他失义?”

就这样,赵廷隐眼睁睁地看着董璋进入了孟知祥的军营,留宿一夜之后就安然离去了。

赵廷隐望着董璋的背影,长叹道:“主公不听我谋,两川祸难未了啊!可怜两川的百姓了!”

孟知祥随后又以李仁罕为峡路行营招讨使,命其率水军沿长江向东攻略。赵廷隐请求率兵向北攻略,攻取兴元及秦、凤诸州,孟知祥以兵疲民困为由,没有答应。赵廷隐无奈,只好留下五千兵戍守利州,与李肇会合后,率兵回到了成都。董璋听说后,也留下三千兵戌守果、阆二州,直接回梓州。

不久,李仁罕相继攻占了忠州、万州、夔州。

自从安重诲离开洛阳后,李嗣源无日不收到弹劾安重诲的奏表。他这才知道,安重诲已然犯了众怒,这才决定罢免安重诲的枢密使,改任其为河中护国节度使。但赵凤却不同意,劝李嗣源道:“重诲本为陛下家臣,一向对陛下忠心耿耿,他是绝不会背叛主人的!重诲只是做事情不能周密,才被人谗害,陛下若不能明察其心,重诲死期恐怕不远了。”李嗣源不但不听,反而误认为赵凤是安重诲的朋党。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